鲜叶的机械采摘是解决“采摘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存在老嫩混杂、匀整不一等问题,使其难以满足高档茶原料要求。
图源:泰和风
利用分级机对机采鲜叶分级加工是一种优化机采茶品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烘青绿茶产品的提质增效。
以湖北茶区典型欧标茶园春、夏、秋3季机采鲜叶为试验材料,探讨鲜叶分级和揉捻叶分级两种不同分级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的成茶率、精制率和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
结论抢先看~
相较于未分级处理,采用鲜叶分级加工可使春茶经济效益提升21.50%、夏茶经济效益提升不明显,秋茶经济效益提升15.71%。
采用揉捻叶分级加工可使春茶经济效益增长2.08%、夏茶经济效益增长6.61%、秋茶经济效益增长4.84%。
对于春、秋季机采原料采用鲜叶分级加工方式,对于夏季机采原料采用揉捻叶分级加工方式生产烘青绿茶具有明显的提质增效效果。
01工艺参数
烘青绿茶加工工艺
毛茶样品经色选精制,分别制得4种规格茶叶,其中1号茶外形较好,2号茶外形稍差,3号茶多为茶片、黄片,4号茶多为茶梗、茶枝。
鲜叶分级处理。茶叶分级机搭配1.5、2.0cm孔径筛网,转速40r/min,投叶量5kg/min。分级后得到1.5cm孔径筛下叶、2.0cm孔径筛下叶、2.0cm孔径筛上叶(出口叶)。鲜叶分级后立即按烘青绿茶加工工艺制得干茶。
揉捻叶分级。揉捻叶使用茶叶分级机分级。茶叶分级机搭配1.0、2.0cm孔径筛网,转速40r/min,投叶量5kg/min。分级后得到1.0cm孔径筛下叶、2.0cm孔径筛下叶,因揉捻叶条索较细,试验中未有2.0cm孔径筛上叶。鲜叶分级后立即按烘青绿茶工艺后续工艺制得干茶。
茶叶成茶率是指经过一系列加工工序后,最终制成的合格茶叶(成品茶)的质量与加工原料(鲜叶)质量的比率,是衡量茶叶加工效益和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成茶率=(成品茶质量/原料质量)×100%
茶叶精制率是指经过精制加工后符合成品茶标准的茶叶质量与精制加工前毛茶质量的比率。它体现了毛茶质量及其在精制过程中的有效利用程度,是衡量毛茶质量、茶叶精制加工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精制率=[(1号茶质量+2号茶质量)/精制前毛茶质量]×100%
不同处理制得烘青产品毛茶比例、成茶率及精制率
参照2023年恩施地区精制后各部分茶叶市场销售价格,对各级1~4号茶赋值。再分别计算干茶价值及综合经济效益。
精制后干茶价值赋值表
不同分级处理精制后4种规格干茶比例及综合经济效益
(1号茶外形较好,2号茶外形稍差,3号茶多为茶片、黄片,4号茶多为茶梗、茶枝)
对于季节影响,春季鲜叶短小紧实,未分级1号茶占比最高,达61.54%,直接获得高效益,干茶价值22.65元/kg。
夏季鲜叶松散,未分级时3号茶占比最高,达51.50%,1.5cm孔径筛网筛分可以提升原料一致性。
秋季鲜叶特性介于两者之间,鲜叶分级2.0cm筛孔可实现效益最大化,干茶价值13.37元/kg。
春茶鲜叶分级中,2.0cm筛孔明显提升1号茶占比(77.67%)及经济效益(33.07元/kg),主要因春季鲜叶细嫩、枝梗短小(平均长度≤2.0cm),2.0cm孔径筛网更易分离完整嫩叶。
相反,夏茶因高温高湿环境下原料生长迅速、枝梗粗长,相同2.0cm孔径下1号茶占比仅5.75%,而3号茶占比高达72.84%,表明筛孔与茶叶尺寸匹配失衡,导致茶片、黄片截留;此时1.5cm筛孔虽能提升细嫩鲜叶比例(夏茶1号茶占比9.09%),但因断片、断芽比例增加,干茶价值(7.79元/kg)仍低于秋茶同孔径处理(12.21元/kg)。
秋茶鲜叶长度介于春、夏之间,2.0cm筛孔可兼顾分离效率与原料完整性(1号茶占比55.78%),干茶价值达13.37元/kg,这也验证了筛孔尺寸需根据季节动态调整,以及工艺需要适应季节的必要性。
而对于工艺差别,鲜叶分级因未受揉捻破坏,能更精准分离嫩叶,如春茶2.0cm筛孔下1号茶占比77.67%,综合经济效益春茶鲜叶分级处理为27.52元/kg,高于揉捻叶分级的23.12元/kg。
揉捻后茶叶因条索紧实或破碎,导致筛分均匀性下降,如春茶揉捻叶分级处理1.0cm筛孔下1号茶占比66.81%,但3号茶占比20.59%,且细小叶片易被老叶包揉成粗条,降低高规格茶叶比例。然而,揉捻叶分级对夏、秋茶品质具普适性提升作用,夏、秋茶综合效益分别较未分级处理提升6.61%和4.84%。因揉捻叶分级可初步分离粗条与细条,为后续加工提供基础。
来源: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